△江豚灣。李亞妮 攝
◇田軍
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的《中共湖南省委關于錨定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藍圖 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明確支持洞庭湖區發展綠色品牌農業、濱水產業、港口經濟,推進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。洞庭湖區位置獨特、地位重要,加快洞庭湖區縣域經濟發展,意義重大、影響深遠。
做優“生態”文章,提升發展“含綠量”
五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君山華龍碼頭考察,提出“守護好一江碧水”的殷殷囑托,為洞庭湖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發展洞庭湖區縣域經濟,要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,一體推動生態環保、生態轉型和生態共生。
一是全心答好“生態環保題”。立足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,高起點規劃洞庭湖區空間布局,統籌產業結構調整、污染治理、生態保護、應對氣候變化,推動湖區生產空間集約高效、生活空間宜居適度、生態空間山清水秀;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扎實推進綠化增量提質、土壤污染防治、水環境綜合整治、空氣質量提升等專項行動,守牢湖區生態“只能更好、不能變壞”的底線;高水平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,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,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,因地因時制宜、精準精細施策,最大力度保護好洞庭湖區生態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。
二是全力破好“生態轉型題”。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論,全力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轉換通道,積極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、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,充分利用洞庭湖區廣袤的濕地、湖泊、林地資源,探索建立生態價值實現、綠色財稅、綠色金融等多元化機制,加快參與碳匯和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,推動生態優勢向生態價值轉化。這些年,君山區立足生態資源稟賦,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換,全球首個淡水濕地碳匯交易項目成功落戶,預計首筆農業、林業、濕地開發可產生效益9000萬元以上,探索了一條縣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。
三是全面解好“生態共建題”。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《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》,是湖南第一部全面保護洞庭湖地區生態環境、支撐和推動湖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特別條例,為保護和改善洞庭湖生態環境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。湖區周邊縣市區應認真學習貫徹《條例》,創新傳播形式、拓展宣傳途徑,推動形成湖區群眾人人關心、人人支持、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濃郁氛圍。要進一步探索生態建設同題共答的新模式、新方法、新機制,強化水系連通、江湖聯動、綜合治理,統籌解決好洞庭湖區當前面臨的環境減負、跨區共治、資源變現等突出難題,以建設“大美洞庭”的生動實踐為加快實現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藍圖作出湖區貢獻。
做深“農業”文章,提升“含鏈量”
今年9月22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論扎實做好新時代新征程“三農”工作時強調: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,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“三農”工作的中心任務,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,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、生活越來越美好,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!洞庭湖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、最大水稻種植區和棉、麻、油、水產等重要生產基地,近年來,君山區全力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,國家級數字漁業創新中心、水產良種場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繼入駐,“一荷三蝦”模式全面推廣,風干魚年產值達5億元,獲評“中國風干魚之鄉”,區(縣)域農業發展由初次加工向“產學聯合、品牌賦能、產業增值”轉型升級。洞庭湖區是傳統的魚米之鄉,要把農業作為強縣域經濟的主抓手,按照“集要素、育動能、延鏈條”的思路,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,助力縣域鄉村振興。
一是走穩農業“精品化”之路。立足湖區特色農業資源稟賦,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加大探索國家地理標志與標準規范、育好用活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產品,發展果蔬、稻蝦、糧油、黃茶、蘆葦等湖區特色優勢產業,推行“一縣一業”“一鎮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農村產業布局,打造“北有北大倉、南有洞庭糧倉”湖區農業區域公共品牌。
二是走穩農業“智能化”之路。大力實施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,統籌抓好河湖林田長制、高標準農田建設、良種培育、病蟲害防治等工作,積極運用物聯網、5G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廣智慧農業模式,推行綠色增產增效技術,著力提升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。
三是走穩農業“集群化”之路。聚焦“糧頭食尾”“農頭工尾”,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強化上游種養殖業與下游農產品加工業深度對接,鼓勵支持家庭農場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;同時因地制宜布局湖區農業產業示范園區,引導龍頭企業向產地下沉、向園區集中,進行精深加工,著力打造一批產業鏈長、價值鏈強、供應鏈穩定的湖區農業產業集群。
做活“文旅”文章,提升“含新量”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。文旅資源豐富的洞庭湖區,有基礎、有優勢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,以此提升縣域經濟發展“含新量”。洞庭湖作為我國的第二大淡水湖,湖區文化、歷史、自然資源極為豐富,“江豚的微笑”“麋鹿的倩影”“候鳥的歡歌”文旅品牌享譽中外。據有關部門統計,洞庭湖旅游核心區范圍內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山、峰、崗、嶺、洞、湖等多達130余處,但截至目前,開發較為成熟的,只有岳陽樓、君山島、屈子文化園、桃花源等少數景點,湖區眾多文旅資源亟待盤活。
一是探索湖區旅游“新模式”。積極推動區域資源共建共享、跨區域合作,探索統一的市場標準和旅游政策,充分發揮洞庭湖地理結構與區位條件,將洞庭湖區旅游分為“三區一廊”,構建以岳陽城區、臨湘、汨羅為主的東線歷史文化區塊;以君山為節點、東洞庭湖保護區為內核的自然生態區塊;以常德、益陽一線為主的西部農旅區塊;貫穿洞庭湖水上、空中旅游廊道,推動洞庭湖區旅游從個別景點游向特色景區游轉變,聯合打造“八百里洞庭游”。
二是豐富旅游消費“新場景”。聚焦“吃、住、游、娛、購”等消費需求,大力發展休閑旅游、農產品電商、生態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,積極開發研學旅行、濕地康養、演藝表演等旅游產品,打造可以吃、可以玩、可以靜、可以聚的湖區消費新場景,特別是要持續辦好洞庭湖國際觀鳥節等精品節會賽事活動,以“觀鳥”小切口推動旅游產業“出圈”,達到“辦一次節、興一片區”的效果和影響力。今年,君山區深入推進“農文旅體”大融合,精心籌備了“馬拉松賽”“油菜花節”“君山豐收季”等節會活動,僅“江湖音樂美食露營節”便吸引游客近21萬人次,帶動消費3000余萬元,真正讓節會成為“推介官”,助推文旅市場“火”起來。
三是激活文旅消費“新動能”。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深挖紅色、生態、飲食、農墾等優秀文化內涵,積極構建集湖區特質、非遺文創、業態布局于一體的文化IP矩陣,加大營銷創新、影視文學創作,不斷講好湖區文化故事。同時,建立健全湖區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系,既保護單體建筑、歷史地段、街巷街區,又保護好自然景觀、地理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,切實以高質量文化供給為湖區縣域經濟發展賦能添彩。
做足“興水”文章,提升“含安量”
水安全是洞庭湖區必須守住的底線。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,增強風險意識,扎實做好保安全、護穩定、促發展各項工作,以江湖安瀾、社會安寧、人民安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“含安量”。
一是進一步筑牢“水屏障”。持續優化湖區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布局,加快推進長江干流湖南段堤防提升工程,切實維護好河勢穩定與防洪安全。嚴格落實中小水庫、河流堤壩、橋涵隧道、河湖易澇區、城市地下空間等重要防御點位防汛巡查責任,推進水庫水閘安全鑒定和除險加固,確保遇標準內洪水時,堤防、水庫、蓄滯洪區等重點水利工程平穩運行。
二是進一步強化“水調節”。全面實施洞庭湖生態疏浚工程,疏通生態水網中的“毛細血管”,增強水資源儲備和水流調控能力,建立完善河湖健康保障體系。精準摸清洞庭湖區灌區面積、水源類型、農作物種類、灌溉需水情況,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,做到多源互補、多向調節,確保湖區縣域群眾飲水、用水安全。
三是進一步發揮“水效益”。近年來,省委省政府為解決湖南港口“散、小、弱、低、差”突出問題、補齊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短板、降低物流成本,加快建設“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”,作出了諸多努力。今年8月23日,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團正式掛牌成立,將形成港區優勢互補、公鐵水高效聯運、無縫銜接產業發展的港口體系,高質量推進洞庭湖區重點垸堤防加固、洞庭湖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。洞庭湖區水網密布,在發展臨港經濟、重點物流、跨境電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,可以積極對接內河港口發展的具體政策,整合湖區中小碼頭資源,完善多式聯運物流網絡,加快打造洞庭湖經濟區融入長江經濟帶的口岸經濟群,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(作者系湖南省委黨校第65期中青一班學員,岳陽市君山區委副書記、統戰部部長)
來源: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
編輯:張佳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