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朝陽初升,六門閘下的洞庭湖波光粼粼,漁船與候鳥共繪出一幅動人的晨光圖卷——這是君山區錢糧湖鎮六門閘的生態漁村。劉靜一家便在這里生活了29年,她們世代以捕魚為生,以船為家。直至2019年,長江“十年禁漁”政策全面啟動,她和許多漁民一樣,退捕上岸,尋求新的人生。
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位曾經的漁家女,僅憑一部手機、一個三腳架,就把祖傳的風干魚制作工藝推向了全國,實現年銷售額超600萬元,成為退捕漁民轉型的成功典范。
劉靜的童年彌漫著洞庭湖的氣息。“小時候總在湖邊玩耍,看大人們捕魚,船頭船尾掛滿魚竿。”但湖上生活并不總是詩意,“也會有淹溺與翻船的兇險”,年少的她一心想“走出洞庭湖”。20歲那年,她北上赴京工作。異鄉打拼的日子里,最令她魂牽夢縈的仍是家鄉的味道?!澳菚r媽媽常寄來自制的風干魚”,她笑著說。這魚干不僅慰藉了鄉愁,更引來同事和朋友的嘖嘖稱贊——“他們說,你可以試試做這個。”回鄉創業的種子,悄然在她心中生根發芽。
2014年,劉靜返回錢糧湖,開始跟隨父母學習風干魚制作。“先學剖魚,辨別魚是否新鮮”,起初只做刁子魚和鯽魚,賣給親朋好友。隨著禁漁政策落地,當地政府積極引導退捕漁民轉產養殖。她的父親和舅舅開始養魚,為風干魚制作提供穩定原料。2020年春節,疫情突襲。劉靜一家冷庫中的大批鮮魚因疫情滯銷,喜慶的節日氛圍被現實的經營壓力所取代。“曬好的魚堆在庫里,賣不出去”,她心急如焚。轉機來自一條短視頻,她看到有人直播售賣農產品,心想:“別人可以,我的魚為什么不行?”
劉靜開始認真鉆研電商,自費報名線上課程。初試直播,她甚至不知如何上商品鏈接,“我拿著話筒讀書,觀眾問:‘你不是賣魚的嗎?’我說還在學,學會了再賣?!泵鎸τ腥速|疑年輕姑娘怎會賣魚,她便將鏡頭對準腌魚現場,“從客廳走到冷庫,讓觀眾看到魚是我們自己做的”,以真實贏得信任。當地政府也伸出援手,人社局多次舉辦電商培訓,教授普通話、直播和剪輯技巧,助力她迅速成長。

在傳承古法的基礎上,劉靜創新推出“糍粑風干魚”,“堅持零添加、無防腐,口感軟糯、咸淡適中”,更貼合現代健康理念。她通過短視頻展示刮鱗、剖背、抹鹽、風干等全流程,并融入家庭故事與湖湘文化,成功吸引大批消費者。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。劉靜曾因物流問題賠錢,“發往廣東的魚因潮濕發霉,發到海南的魚因冰融化、面單濕損無法投遞”。經反復摸索,她總結出“泡沫箱加冰袋、使用防水面單”的方法,逐步實現發貨“0損耗”。正是這些教訓,讓她從選魚、制作到包裝、物流,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、嚴格把控。
隨著短視頻和直播走紅,她一條剖魚視頻就能獲得百萬瀏覽量。劉靜售賣的不僅是產品,更是洞庭湖的文化與風景。不少開著豪車、身著名牌的客戶專程前來參觀,湖南衛視、中央電視臺也先后走進她的作坊拍攝節目。最讓她自豪的是,2024年,家鄉成功獲評“中國風干魚之鄉”,“不只是我個人出了名,是六門閘這個名字被大家記住了?!?/p>

如今,劉靜在六門閘和岳陽市區分設加工點與門店。未來,她計劃規范生產流程、拓展商超渠道,讓更多粉絲便捷購買,也讓“六門閘熊玉蘭風干魚”品牌走進更多人的生活。劉靜希望自己的經歷能激勵更多農村創業者,“只要肯學肯干,就能把家鄉的農產品賣出去,甚至做成大產業。”
從洞庭漁家到電商先鋒,劉靜的轉型不僅是個人的成功,更是長江流域退捕漁民轉產轉業的一個生動縮影。她的故事證明:守護生態的同時,人們也能闖出一片新天地,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。
來源:君山區融媒體中心
作者:曾夢萍
編輯:張佳玲
本文為君山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