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3月4日《新華每日電訊》
作者: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譚劍 周楠 張格 謝奔 阮周圍 余春生 柳王敏 姚羽
熱熱鬧鬧過了春節,53歲的周鋼決定今年不去沿海打工了,“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,周邊也有活干,不用跑遠掙錢了!”
周鋼家住在汨羅市弼時鎮的玉池山上,山陡土薄,世代生活拮據。直到2017年搬下大山,住進弼時鎮白鶴洞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,他才覺得“祖祖輩輩不變的窮苦命運可能要變樣了”。
安置區緊挨著村部,6棟6層小樓,白墻青瓦,與村后的青山相映,如一幅水墨丹青。小區里,路燈、文化廣場、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。七八個老人站在樓下,曬著太陽閑聊。
走進周鋼的家,門口的大紅對聯、窗戶上的“福”字仍透著濃濃的年味。100平方米的房子,地板干凈,家具擦得亮堂堂,茶幾的果盤上,水果、零食堆得冒了尖。
搬下山,住進新房,買了摩托車,娶妻成家,生活有了奔頭,周鋼身上充滿了干勁,“不努力都對不起這么好的政策”。
小區住了72戶易地搬遷的脫貧戶,為了讓他們像周鋼一樣“安家又安心”,市里煞費苦心。
小區旁有衛生所、學校、公交站、銀行服務點、客貨郵服務點。村部的便民服務窗口,走幾分鐘就能到,可以辦低保、養老保險等多種業務。每家每戶還分了20平方米菜地,配了雜物間。
“政府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全,我決定就在這里養老。”69歲的周桃英告訴記者,以前住在山上,想找人說句話都不方便,到了晚上好難熬,搬下山后,小區組織跳廣場舞、拔河比賽等多種文藝活動。最多時有50多個人一起跳廣場舞,周桃英覺得住在這里很開心。
“生活便利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大家的就業,才能讓搬遷群眾‘穩得住,能致富’。”白鶴洞村黨總支書記胡龍介紹,在市、鎮兩級支持下,村里一直在探索以產業帶動就業。
安置區里引進了一個“幫扶車間”,占地300多平方米的車間,擺放著10余臺縫紉設備,整齊堆放著多款布料。負責人陳韶江介紹,車間大約能提供15個工作崗位,絕大部分提供給了小區的脫貧戶,訂單多的時候,有的員工一個月能賺3000多元。
村后的山坡上,80多畝黃精種植基地初具規模。駐村第一書記何超宇介紹,在探索過耙耙柑、黃桃種植,以及養雞、養羊、養蜜蜂等多種產業后,村里近年來找到了黃精種植這個產業。村里引進的一位邵陽種植大戶懂技術、有經驗,他看準了白鶴洞的良好生態和土壤特點,黃精種下去后,長勢果然好過其他地方。
山上的泉水資源也得到開發,村里與汨羅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起山泉水廠,“玉池白鶴泉”品牌逐漸打出一定影響力,成為第四屆國際龍舟聯合會世界杯、岳陽市第三屆旅發大會現場專用水……
胡龍算了算賬,黃精、油茶、山泉水、光伏等各產業加在一起,能為村里創造七八十個長短期就業崗位,為集體經濟帶來近20萬元收入。“這份成績來之不易,但為了讓大家能繼續穩得住、能致富,我們還要繼續努力。”
來源:新華社
編輯:張佳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