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的盛夏七月,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“鄉情鄉韻”社會實踐團來到君山區許市鎮柿樹嶺村,圍繞黨建引領、民生服務與產業發展等主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,在田野間洞悉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挑戰。

黨建引領基層治理,筑牢組織根基
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之際,實踐團成員參與了柿樹嶺村七一黨員大會。村黨支部書記殷盛華以“老百姓是天,老百姓是地”的樸素語言,講述鄉村干部把群眾放在心上的真實故事。他說,“基層黨組織要深扎泥土、深植民心,真正做到‘群眾在哪里,黨建就延伸到哪里’。”


會上,老黨員按時交納黨費、重溫入黨誓詞等組織生活細節,體現出基層黨員長期以來的堅守與責任感。這份平凡日常,恰是鄉村治理中最堅實的力量。
便民服務整合資源,提升治理效能
柿樹嶺村黨群服務中心整合農資供應、金融保險、快遞收發、農機業務等多項服務,實現“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”。無論是每日清晨七點前就開放的大廳,還是工作人員熱情的鄉音土語,皆折射出“想群眾所想、急群眾所急”的基層治理溫度。

因地制宜發展產業,促進就業增收
最令實踐團印象深刻的,是柿樹嶺村的臍橙產業園。該村采用“果糧套種”模式,在果樹未掛果期間套種玉米等作物,提升土地利用效率。村主任江舉鵬介紹,選擇種植臍橙既基于本地氣候土壤條件,也考慮到其勞動強度較低,可吸納中老年及不便外出務工的村民就近就業。園中果樹郁郁蔥蔥,不僅是經濟的希望,也承載著村民安居樂業的愿景。

此外,村里還建設了冷鏈倉庫和分揀中心,實現果蔬科學儲存、分級銷售,緩解集中上市帶來的價格波動,提升產品附加值。非產季時段,冷鏈設施對外開放租賃,增加村集體收入,促進區域農業資源協同利用。這一布局,為“小農戶”對接“大市場”提供了更多可能。
振興之路道阻且長。柿樹嶺村目前仍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、深加工與品牌建設不足、銷售渠道有限及電商運營經驗缺乏等現實問題,需進一步探索解決方案。這讓青年學子們意識到,真實的鄉村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在不斷突破瓶頸的過程中穩步向前。

本次活動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深入基層、理解鄉村實際的機會。通過實地走訪和與村干部、村民交流,學子們進一步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復雜性與長期性。田間地頭、村服務中心和黨員會議,共同構成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“田野課堂”,告誡青年將理論融入實踐,激勵他們通過自身力量,助力鄉村未來。
來源:楊再強 徐蕓菲
編輯:張佳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