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欄的話
銘記歷史才能砥礪前行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,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,視死如歸、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,不畏強暴、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,百折不撓、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。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。為弘揚抗戰精神,賡續紅色血脈,區政協辦公室、區委黨史研究室今起聯合推出“‘銘記抗戰歷史 汲取奮進力量’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”專欄。記錄發生在君山土地上的凝聚血與火、信仰與犧牲的抗日故事。共收集8個故事,這些事跡不僅是對君山地區革命先烈英勇事跡的記錄,更是對紅色基因的賡續傳承,對新時代奮斗者的洗禮。讓我們以史為鑒,銘記過去,以史為炬,接力奮斗。敬請關注。
青磚碎惡狼
金雞垅的窯火
“洪武爺跺跺腳,長江水都要抖三抖!”許市鎮的老窯匠石老窯叼著旱煙桿,手指戳向金雞垅荒草里半塌的圓土包。秋陽透過荊棘,照見土包下一塊青亮大磚,陰文鑿得深透:“總甲石繼先 甲首金受七造磚人夫唐漢臣 洪武十年”。

臘肉般黝黑的窯工們圍上來,掌心撫過磚面的涼意。石老窯的曾孫石伢子最靈泛,盯著銘文上的人名犯疑:“太公,何解磚上要刻這些咯?”石老窯嘬口煙,煙圈在磚頂打著旋:“朝廷怕磚松垮了殺頭!名字刻上去,城墻若塌了,順著磚縫就能牽出一串腦殼——這就叫青磚認主,生死記賬!”
鬼子的算盤
1943年秋,洞庭湖上漂來鐵殼船,螺旋槳攪碎了湖面的菱角花。日軍宣撫班班長吉田攥著一本泛黃的《岳州府志》,皮鞋碾過金雞垅的窯渣,直奔石家窯棚。這矮冬瓜中國話溜得像泥鰍:“石桑,明代官窯青磚六百年不裂,皇軍要建要塞,需這秘方!”

石老窯眼皮都沒抬,煙鍋里的火星明明滅滅。吉田忽然拔刀,刀鞘 “當啷” 砸在磚堆上 ——蘆葦蕩里隨即押出二十幾個窯工家屬,三歲的石崽子被反剪著胳膊,哭聲像帶刺的蘆葦,扎得人耳膜生疼。
“三天不交配方,統統死啦死啦!” 吉田的獰笑混著湖水腥氣撲過來。皇協軍大隊長賈仁義(人送外號 “假仁義”)湊上來,金牙閃著油光:“石爺,太君要用青磚修東亞共榮碑咧!您老交個方子,換二十條命,這可是嬲塞的買賣!”
假方戲真鬼
當夜,石老窯像塊浸透水的青磚,悄沒聲溜到橫垱湖汊。荷葉叢里 “嘩啦” 鉆出條烏篷船,船頭漢子短褂草鞋,褲腳還沾著湖泥,正是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的張隊長:“石爹莫急!秘方給他,但要加‘料’!” 說著遞過張黃麻紙,墨跡洇著潮氣,寫著七行字:
一取洞庭湖心泥,二摻端午雄雞冠血,三和三更露水,四用陰木煅燒七日,五以童男尿淬火……

石老窯眼睛瞪得像窯火:“湖心泥?雄雞血?這不是跳大神?” 張隊長往船外潑了把水,水花在月光下閃:“鬼子信這套!您再編段‘洪武皇帝托夢’,保管吉田當寶貝揣著!”
次日,石老窯捧著 “秘方” 見吉田,臉皺得像塊老窯皮:“洪武爺昨夜顯靈!說東洋人若誠心,需齋戒三日再開窯,不然磚會生蛆!” 吉田盯著 “雄雞血”“童男尿” 幾個字直咽口水,賈仁義卻在旁嘀咕:“太君,這老倌子怕是在耍花招……” 吉田反手一耳光抽得他趔趄:“八嘎!明朝圣旨也是假的嗎?”
窯爐埋禍心
假秘方換了人質,鬼子的算盤卻打得更響。吉田甩出新命令:“三個月建十座新窯!青磚要運去日本砌神社——石桑監工,賈隊長協辦!”

賈仁義拎著王八盒子盯在窯場,皮靴碾過未干的磚坯,印出一個個黑窟窿。窯工們背過身就啐:“狗腿子比鬼子還惡!” 石伢子搬磚時 “腳下一滑”,整塊青磚砸在賈仁義腳背上,痛得他齜牙咧嘴:“小雜種,老子斃了你……” 話沒說完,石老窯一煙桿敲在石伢子腦殼上:“蠢得死!砸壞賈隊長,耽誤太君神社工程,你擔得起?” 轉頭賠笑:“童男尿配方缺不得,這崽子今晚就去接,保證新鮮!” 賈仁義憋得滿臉紫脹,像塊燒過頭的磚。
青磚爆腦殼
新窯成的那天,十座窯爐青煙沖天,把洞庭湖的秋云都染成了灰。張隊長扮成賣魚郎混進工地,魚腥氣裹著話遞過來:“石爹,那神社要供南京大屠殺的戰犯牌位!這磚,絕不能出海!” 石老窯手里的煙桿 “咔吧” 斷成兩截:“老子祖宗給中國皇帝砌城墻,倒要給鬼子供牌位?做夢!”

驗收日,吉田撫摸著新出窯的磚,指甲刮過磚面沙沙響:“喲西!比南京城的還硬!”石老窯突然捂肚子蹲下去:“哎喲!雄雞血吃壞了肚,茅房在窯后頭……”說著拽起石伢子就走。吉田正皺眉,窯爐里 “轟隆”一聲巨響!火光裹著磚石沖天而起,半截帶銘文的青磚像道閃電,精準削掉了吉田的天靈蓋;賈仁義被滾燙的窯灰劈頭蓋臉澆下來,活活糊成了塊焦磚。
蘆葦蕩里,張隊長的船早候著。石老窯回望沖天烈焰,把那塊祖傳的洪武青磚 “撲通” 沉進湖底:“走吧崽!跟新四軍燒一窯新天地!”
尾聲
1981年整修金雞垅遺址,工人從土堆里挖出塊帶火藥味的碎磚。專家拼了半宿,終于看清殘字:“總甲石繼先”。只有石家后人知道—— 那是1943年義爆前,石老窯特意塞進窯眼的祖宗磚,讓六百年的窯火,最后燒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。
來源:君山區委黨史研究室 涂山河 朱蒲洲
編輯:張佳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