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關將至,六門閘生態漁村的曬魚場上琳瑯滿目,各色風干魚讓人目不暇接,大如鳡魚、青魚,一條可達五十來斤;小如刁子魚、火焙魚,個頭雖小,味道卻鮮美十足。
劉靜熟練地擺弄著手上的翹嘴魚,頭朝外、尾對齊,中間再擺橫兩條,像一盤盤“魚花”似的,成為了洞庭湖畔的獨特風景。
這些風干魚背后,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?它們又是如何成為當地人和游客心中的美食佳肴的?
六門閘風干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,那時漁民們為了保存食物,將新鮮的魚腌制后掛在船頭風干。隨著時間推移,這種古老的保存方法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特的美食制作工藝。
古人言,“食魚貴新鮮,風干味更佳”。上岸漁民利用洞庭湖生態養殖魚類資源,結合祖傳工藝,經選材、去鱗、去內臟、腌制、清洗、風干六道工序,最大限度減少魚營養成分流失,制作出品質上乘的風干魚。全程除食用鹽外無任何添加劑,鹽味適中,半干半濕,既有干魚的咸香,又不失活魚的鮮味。
如今,它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,其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岳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近兩年,六門閘風干魚成為了“網紅產品”,在電商平臺上十分暢銷,深得消費者喜愛。隨著風干魚持續走俏市場,六門閘也搖身一變“網紅景點”,到這里觀鳥、賞湖、買魚吃魚的游客越來越多。張女士是劉靜的老買主,從市區驅車一個鐘頭來此,只為最新鮮貨源。
“香煎小魚干的關鍵是掌握好油溫,鍋中‘滋滋’響時,輕輕放入小魚干,靜待兩面煎至金黃,此時魚肉外酥里嫩,口感層次豐富。”這是張女士兒子最喜愛的一道菜,因常年在外,過年歸家時便格外想念這一味兒。
汪曾祺說過,味道是一種很奇特的感覺,有時候不在于那菜式的本身,而是在于那時節、那人和那情感。
中國人的文化里,吃飯不僅僅是簡單的充饑果腹,更是聯絡感情、互訴衷腸的契機。一道道美味佳肴中往往蘊含著豐富而又美好的情感。在春節期間,風干魚成為了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之一。
寒冬臘月里,一碗蛋皮銀魚湯下肚,順滑甘甜,五臟皆暖。這一條條風干魚,終是讓年味兒愈發濃郁。
年輕的劉靜同長輩一樣愛討口彩,她說“魚”音同余,吃完一條條風干魚,盼望歲歲平安,年年有余,六門閘風干魚能游向更加廣闊的市場。
來源:君山區融媒體中心
作者:晏濤 楊雯靜 吳秀麗
編輯:張佳玲
本文為君山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