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君山區林閣老精細蔬菜基地的大棚里,嫩綠的菜苗在智能滴灌的滋養下舒展枝葉,頻振式殺蟲燈靜默守護,一派生機盎然的現代田園景象。
君山區正以科技為引擎,驅動傳統農業升級,成功鍛造出“一家庭、兩勞力、五畝園、十萬元”的“12510”致富模式,為產業富民提供可復制的“君山樣本”。

科技解困:從“紅霜”到沃土的再生之路
曾經,因長期超負荷耕作,基地土壤出現嚴重板結、酸化,地力衰退。面對危機,君山區迅速行動,組織專家深入田間,進行土壤取樣與精準分析。診斷結果顯示,土壤有機質嚴重匱乏,結構破壞。

針對問題,專家團隊開出了“有機肥+微生物菌肥”的綜合改良方案。在區老科協專項資金支持下,基地連續三年投入總計40噸優質有機肥和特定功能微生物菌肥。科學施肥與土壤調理相結合,成效顯著:短短三年,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,結構改善,重新變得疏松肥沃,泛紅板結現象消失,為蔬菜高產優質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綠色護航:構建安全可溯的生態屏障
“種放心菜就是種良心!”蔬菜專家李炳秋的這句話,道出了基地發展的核心理念。為實現綠色生產,基地系統構建了以物理和生物防治為主體的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:頻振式殺蟲燈、性誘捕器、黃藍粘蟲板廣泛布設,織就一張生態防護網,大幅減少化學農藥依賴。

同時,基地建立了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。每一批上市的蔬菜都擁有專屬“電子身份證”,從種植、田間管理到采收的全過程信息清晰可查,真正實現“從田間到舌尖”的全程可追溯。嚴格的內部管控輔以第三方權威檢測,連年報告顯示:農藥殘留14項指標合格率均達100%。“君山精細菜”以過硬的品質,贏得了市場的信賴與口碑。
富民實效:“12510”模式開花結果
科技興農、產業富民的成效,最終體現在了農民的笑臉上和實實在在的收入上。“我今年種了14個大棚,面積在7畝左右,通過科學的種植方式,年收入穩定在14萬左右。”村民劉友明表示。
林閣老精細蔬菜基地的成功實踐,如同一個活力四射的引擎,輻射效應日益凸顯。其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已成功復制推廣至周邊的瓦灣、二洲子、望城等區域,帶動形成了總面積約1.5萬畝的優質精細蔬菜產業帶,實現了畝均增收超千元的顯著效益。

林閣老精細蔬菜基地的躍遷之路,生動詮釋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破解農業難題、賦能產業升級、最終實現富民增收中的核心驅動作用。“12510”模式不僅鼓了農民的錢袋,更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持續的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的“君山樣本”。
來源:君山區融媒體中心
作者:劉華儀 蔡新智
編輯:張佳玲
本文為君山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