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條風干魚“曬”出億元產業,君山區錢糧湖鎮六門閘社區書寫漁民上岸、產業興村的綠色篇章。
長江君山段波光瀲滟,昔日沉浮的漁網,是六門閘社區世代漁民“靠水吃水”的生命線。今日,現代化廠房內規整懸掛的風干魚,正借電商直播走向國內外餐桌——在長江“十年禁漁”的變革大潮中,六門閘社區奮力書寫著從“靠水吃水”到“靠水興水”的轉型新篇。

“禁漁令”下,錢糧湖鎮六門閘社區面臨嚴峻挑戰: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需上岸謀生。錢糧湖鎮深知,補償補助僅能解一時之困,唯有堅實的產業支撐,方能鋪就長遠致富之路。
破局:小魚干撬動大產業
轉型的突破口,就深藏在社區的歷史與傳統之中——風味獨特的“六門閘風干魚”。 然而,這份沉淀百年的“老味道”雖久負盛名,卻長期受困于傳統家庭作坊的分散生產、標準缺失與排污難題,難以形成產業氣候。
破局的關鍵在于產業升級。錢糧湖鎮規劃建設占地22.5畝的現代化風干魚集中加工產業園,標準化廠房拔地而起,配套的污水處理設施同步建成,實現生產的規范化、規模化。


蛻變隨之而至:“六門閘風干魚”成功斬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,其獨特制作技藝躋身岳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產值實現驚人飛躍——從5000萬元躍升至超2億元,一條小魚干“曬”出了億元大產業。
賦能:直播間變身新“漁場”
產業升級后,如何讓好產品飛得更遠?錢糧湖鎮選擇擁抱數字經濟浪潮——國家地理標志君山電商平臺應運而生,成為漁民上岸后的新“漁場”。
平臺構建了集主播孵化、直播帶貨、電商助農、旅游推介于一體的生態鏈。21名上岸漁民在此找到了新崗位,化身帶貨主播或運營人員。平臺效應輻射周邊,帶動40多戶商家利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介自家產品,劉靜、胖姐等一批本地“網紅”脫穎而出,鏡頭前熱情洋溢的推介,讓訂單如雪片般從全國各地飛來。

線上線下齊發力,六門閘風干魚年銷量突破140萬斤,年營業額達3000多萬元,更與“徐記海鮮”、“炊煙時代”等知名餐飲巨頭建立了穩定合作。
融合:漁村綻放新魅力
產業根基穩固,銷售渠道暢通,錢糧湖鎮乘勢而上,將目光投向了更深層的潛力——依托得天獨厚的濱湖生態、積淀深厚的漁文化和蓬勃壯大的風干魚產業,文旅融合這把“金鑰匙”,正為六門閘的轉型開啟新的魅力之門。
乘著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,社區面貌煥然一新:漁文化展示館承載起悠悠鄉愁,“風干魚文化節”等主題活動點燃四方游客的熱情,主打風干魚宴、生態魚蝦的湖鮮特色餐館香氣四溢,生態停車場、旅游廁所、觀景平臺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,一幅宜居宜游的畫卷徐徐展開。

環境美了,業態活了。曾經在風浪中搖櫓撒網的漁民,如今華麗轉身,成為餐館老板、民宿主人、文化講解員,在家門口實現了創業就業的夢想。鄉村旅游的興起,為社區經濟注入了充滿活力的可持續新動能。
安居:漁民上岸心更安
漁民“上得岸”,更要“站得穩、過得好”——這是錢糧湖鎮衡量成敗的根本標尺。科學選址、高標準建設的漁民集中安置小區拔地而起,完善的水電路訊、社區服務中心、文體場所一應俱全。所有符合條件的上岸漁民家庭均已入住寬敞新居,徹底告別“水上漂”歲月,圓了期盼已久的“安居夢”。
如今漫步六門閘,風干魚產業蓬勃興旺,生態養殖根基穩固,鄉村旅游方興未艾,一幅多業并舉的產業畫卷已然展開。
從漁網入庫到風干飄香,從浪里謀生到岸上興業,六門閘社區的轉身,印證著發展與保護并非對立的選擇。一尾風干魚的鮮香滋味里,是漁民新生的奮斗,是產業轉型的韌勁,更是一條大江生生不息的綠色脈動。長江禁漁的陣痛之后,這里正以更可持續的姿態,深情擁抱著那片滋養萬物的碧水。
來源:君山區融媒體中心
作者:劉華儀 王嘉慧
編輯:張佳玲
本文為君山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